中国黄河“几”字湾探寻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广告位

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10日电题:中国黄河“几”字湾探寻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华社记者 于嘉 李云平 朱文哲 一栋温暖的果蔬大棚内,农民娴熟地操作着旋耕机耕地、松土。不远处的育苗工厂,…

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10日电题:中国黄河“几”字湾探寻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华社记者 于嘉 李云平 朱文哲

一栋温暖的果蔬大棚内,农民娴熟地操作着旋耕机耕地、松土。不远处的育苗工厂,番茄幼苗青翠娇嫩、生机盎然。水肥一体化控制中心,技术人员正专注地调试设备……

这几天,地处黄河“几”字湾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金伯利农场一片繁忙,新一年的春耕春播已经启幕。

“再过20天,就能把秧苗移栽入棚。到时我们用仪器监测植株水肥需求,制定精准的供应方案。”农场生产负责人杨全胜说。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大路工业园区一景。大路工业园区管委会供图

  金伯利农场采用以色列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把地下水净化、加温后,用施肥桶、搅拌器、注肥泵等向水中配置有机肥,再把“营养液”输送到土壤里。“用这套系统,比传统灌溉方式节水、节约肥料,对生态环境更加友好,果蔬品质和口感也提升很多。”他说。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图克镇鲜农现代农业园。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此外,农场还引进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提高产品品质。比如用雄峰给瓜果蔬菜授粉,摒弃传统的激素授粉;新种一茬作物前,对土地高温灭菌灭虫半月左右,显著降低病虫害发生率;调整土壤、光照条件,推进“南果北种”。

“我们生产的果蔬主要在一线城市高端零售店销售,算下来,农场亩均产值超过2万元。”杨全胜说,“这么高亩产值,许多在农场干活的农民想都想不到。”

工作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日光温室大棚内育苗。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黄河中上游流经黄土高原等地区,形成一道蜿蜒的“几”字湾。位于“几”字湾顶部的巴彦淖尔市地处农作物黄金种植带,但多年来大水漫灌、过量施肥等农业生产方式传统落后,不仅对土壤、水体环境造成影响,而且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成为当地发展的瓶颈。

近3年,当地着力破题,积极整合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经营模式,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金伯利农场正是巴彦淖尔市以新技术为抓手,引进先进生产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也是黄河“几”字湾地区着力践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大路工业园区一景。大路工业园区管委会供图

  在黄河“几”字湾,“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煤海”鄂尔多斯与“草原钢城”包头呈“品”字形排列。

地处北半球“黄金奶源带”的呼和浩特,正在牧草研发种植、奶源基地建设、质量检测追溯等全领域、全过程持续发力,完善规模化、现代化、全产业链发展的乳业集群,打造“中国乳都”升级版。

农民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隆兴昌镇的一个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内采摘无土栽培的蔬菜。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煤炭资源富庶的鄂尔多斯,以“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扩大产业集群”为发展思路,从过去“挖煤卖煤”的粗放式发展,到如今逐步建立起以煤为基、向产业链下游扩展的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循环产业链。多数企业循环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盐废水等,着力实现“零排放”。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东北部的大路工业园区是以发展煤制甲醇、煤制油、煤制烯烃等品类的重要煤化工基地,园区有89个工业项目,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21.22亿元。

看着产品展示柜中由聚乙烯制成的食品保鲜膜、由聚丙烯制成的塑料水杯等产品,久泰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成说,将煤炭“由黑变白”是现代煤化工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煤炭由原料变为材料、煤炭产品从低端走向高端的重要一步。

这是包钢(集团)公司的热轧生产线。新华社记者 朱文哲 摄

  近些年,该公司在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多领域不断突破,在延伸煤化工产业链的同时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钢轨踏面上一个细微凸起或凹陷,都会使高速运行列车产生“抖动”,不仅影响乘车体验,还会增加线路维护成本,这一质量缺陷被称为钢轨的“高低点”。

包钢(集团)公司曾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设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该公司生产的钢轨参建了京沪高铁、兰新高铁等多个项目。2020年,包钢轨梁厂实现2条百米钢轨生产线的批量全万能轧制,将钢轨踏面缺陷控制在0.3毫米以内,成功根治了困扰钢轨行业多年的“高低点”顽疾。

“不断突破关键技术,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我们在挑战中不断探寻高质量发展道路。”包钢轨梁厂综合部副部长苏宏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