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总工会提标增速 构建“产改”工作大格局
乌海市总工会坚持聚合力、优网络、创特色、抓效能、强机制,推动产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在持续推动产业工人建设改革工作提质增效。
一、采取工会干部“一人一企”包联制度
建立试点单位工作群,通过实行产改进展“一月一报制”等方式,及时了解试点单位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调度、协调。
二、积极推广“实体融合型”“订单融入型”“工学结合班”等校企合作模式
乌海市职业院校分别与北京红火轮教育科技公司、乌海市樱花医院签订跟岗、顶岗实习协议,与温明煤焦化、乌海化工、塞相府等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书,开办了工学结合班,推动校企之间深度合作。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与应急管理局、君正化工集团合作,实施校企合作招生招工一体化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近2000人。组织15家校企合作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培育试点工作,第一批6家已认定为自治区级产教融合培育试点单位。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先后三批次共11个项目获批,项目考评站建设有序推进,已完成了4个项目的考评工作。
三、推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有效衔接,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能人才
大力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人社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经办工作的通知》,压减补贴办理时限。将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补贴涉及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的审核流程全部取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由经办机构直接受理审核发放,无需报同级人社局进行备案。严格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2021年,共发放以工代训补贴1570.26万元,发放行业部门职业技能培训补贴 219.0184万元,发放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补贴246.7万元。目前已建成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市级示范性就业技能实训基地3个,市级标准化就业技能实训基地1个。市中职学校联合人社、住建、交通等委办局开展30多个工种的岗前、岗位、转岗及特殊工种的培训及技能鉴定,三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及技能鉴定6000余人次,组织全市各行业电子化考试近1万余人次。
四、积极深化推动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
为企业高效发展助力。各级工会围绕安全生产、技术革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优质服务等主题,通过技术交底、现场观摩、操作分析、岗位练兵、师带徒、走出去请进来等手段,组织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开展技术攻关,不断深化职工技术创新工作。乌海供电公司通过与乌海市及周边地区电力行业单位加强创新合作交流,以创新成果发布会、创新管理论坛、观摩交流、成果推广签约等形式,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解决跨地区、跨行业、跨单位的技术发展瓶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放大创新的“乘法”和“倍增”效应,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研发出管理型、创新型、攻关型成果445项,其中156项成果获得公司及以上荣誉,专利34项,成功举办了30届QC创新成果发布会、7届创新管理论坛,147项成果推广应用。乌海能源公司各级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仅2021年就累计申请国家专利63项,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专利16项,荣获省部级科技项目奖励6项,集团公司QC小组成果奖3项,科技创新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充分调动企业技术大师积极性,成立“大师工作室”,包含草原英才创新团队10人,智能化建设创新团队22人。
五、强化党建带工建作用
制定《2018—2020年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乌海市直属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乌海市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量化考核评价细则》,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全面开展“两个覆盖”百日攻坚行动,切实强化和创新产业工人队伍党建工作,重点排查解决国有企业党员空白班组问题。制定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行动计划》,加大在生产一线职工、专业技术骨干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截至目前,累计在256家非公企业、46个社会组织中建立了党组织,新发展产业工人党员793名,有效发挥产业工人在党员队伍结构、党的领导体制和组织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乌海市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