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中碳合金热作模具钢退火组织中网状碳化物、提高综合性能的热处理技术创新

广告位

1.采用的技术原理 中碳合金热作模具钢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含量较高,在锻造过程中,若温度控制不当极易沿晶析出网状碳化物,影响组织均匀性和综合力学性能,缩短模具钢的使用寿命,为消除中碳合…

1.采用的技术原理

中碳合金热作模具钢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含量较高,在锻造过程中,若温度控制不当极易沿晶析出网状碳化物,影响组织均匀性和综合力学性能,缩短模具钢的使用寿命,为消除中碳合金热作模具钢退火组织中网状碳化物,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锻后高温正火+球化退火的工艺方式,利用长时间高温加热将碳化物溶解,然后快速冷却避免二次碳化物的二次析出,最后再进行球化退火,该方法的确能够有效消除网状碳化物,提高模具钢的力学性能,但其过程控制难度较大,若把握不好反而会使组织恶化,一是长时间的高温加热,容易导致晶粒粗大,另外在高温加热过程中碳化物大量溶解,奥氏体稳定性增强,经快速冷却后得到马氏体+大量参与奥氏体组织,后续球化退火过程中,碳化物形核核心极少,容易导致碳化物集聚而再次形成网状或片状珠光体,导致模具钢的性能恶化。

本项目结合中碳合金热作模具钢的材料特性,创新性的采用低温淬火+高温回火的工艺方式代替传统的高温正火+球化退火,锻后先在略高于奥氏体化温度上保温,得到均匀的奥氏体+粒状未熔碳化物颗粒,然后快速冷却得到马氏体+粒状未熔碳化物颗粒组织,最后采用高温回火使碳化物进一步析出长大成球状,得到均匀的粒状珠光体+球状碳化物的理想组织,有效消除网状碳化物。

2.技术方案

锻后首先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重新奥氏体化,获得均匀细小的奥氏体和弥散分布的颗粒状碳化物组织,为后续组织球化保留足够数量的形核核心,然后采用水空交替快速冷却得到马氏体,避免二次碳化物沿晶析出,最后进行高温回火使碳化物充分弥散析出,获得均匀细小的粒状珠光体和颗粒碳化物组织。

3.解决关键问题

(1)解决了中碳合金热作模具钢锻后热处理工艺时间长、能耗高的问题,新工艺较传统工艺时间缩短近50小时,有效提高了模具钢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2)新工艺有效解决了中碳合金热作模具钢锻后组织不均匀、晶粒粗大及网状碳化物严重等问题,提高了国产热作模具钢退火显微组织的均匀性和力学性能,提高了国产模具钢的市场竞争力。

4.完成过程

本项目结合中碳合金热作模具钢的材料特性,创新性的采用低温淬火+高温回火的工艺方式代替传统的高温正火+球化退火,锻后先在略高于奥氏体化温度上保温,得到均匀的奥氏体+粒状未熔碳化物颗粒,然后快速冷却得到马氏体+粒状未熔碳化物颗粒组织,最后采用高温回火使碳化物进一步析出长大成球状,得到均匀的粒状珠光体+球状碳化物的理想组织,有效消除网状碳化物。

5.实施效果

该工艺方法目前已在我公司批量应用于H13模具钢,经该工艺处理后,其退火显微组织按NADCA#207标准评定基本都在AS1~AS4之间,网状碳化物按GB/T1299评定为≤2.0级。按照新工艺处理的H13模具钢,经热处理后无缺口冲击性能普遍都在280~360J之间,平均无缺口冲击由原来的不足250J提高至320J,提高幅度约为30%,效果十分显著。

6.主要创新点

(1)创造性地采用低温淬火+高温回火代替传统的高温正火+球化退火,锻后先在较低的温度下奥氏体化,获得晶粒细小的奥氏体+弥散分布的合金碳化物组织,而后采用水空交替快速冷缺避免二次碳化物沿晶析出,最后采用高温回火使碳化物进一步析出长大,铁素体发生再结晶,获得均匀细小的理想组织。

(2)淬火过程采用水空交替冷却分配淬火,通过合理搭配水空循环时间控制冷却强度,获得在高温段快冷、低温段慢冷的理想冷却曲线,同时淬火后在低温段保温,使组织中碳元素进一步扩散,残余奥氏体受挤压成薄膜状分布于马氏体周围,提高钢的韧性。

7.取得成果

制定了一套新的中碳合金热作模具钢锻后热处理工艺方案,将中碳合金热作模具钢锻后热处理工艺时间缩短近50小时,每炉能耗减少近万元。

8.应用情况(包括在相关领域的作用影响及潜在应用前景)。

本项目针对中碳合金热作模具钢锻后热处理工艺时间长,能耗高的问题开展工艺技术攻关。攻关后将H13类中碳合金热作模具钢锻后热处理工艺时间缩短近50小时,每炉能耗减少1.1万元,项目开始至今,共计执行工艺230余炉次。且已开始在特钢事业部各类中碳合金热作模具钢产品上应用,模具钢的组织均匀性和性能稳定性明显提高,H13类中碳合金热作模具钢锻后热处理一次合格率由原来的不足60%提高至100%,8418及DH350模具钢的锻后热处理一次合格率由不足20%提高至90%以上,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