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光劳模创新工作室:发扬工匠精神披荆斩棘

广告位

王建光劳模创新工作室:发扬工匠精神披荆斩棘 内蒙古一机集团王建光劳模创新工作室主要成员由动力能源公司劳动模范、运营管理一线的专家以及自动化、电气工程技术重点培养学员等9名高技术技能…

王建光劳模创新工作室:发扬工匠精神披荆斩棘

内蒙古一机集团王建光劳模创新工作室主要成员由动力能源公司劳动模范、运营管理一线的专家以及自动化、电气工程技术重点培养学员等9名高技术技能人才组成。其中,正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3名、工程师4名,是一支掌握先进技术,敢于创新的专业团队。工作室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有工业自动化实训室、电力自动化实训室、软件开发室、自动化元器件维修室等四大模块组成。近几年来,王建光工作室内建实力,外树形象,紧紧围绕“弘扬劳模精神 打造劳模品牌 放大劳模效应”的文化理念,设计了文化墙,有工作室简介、工作室规划以及工作室主要成员简介等。内部设计了荣誉墙、创新成果展示墙、劳模风采、工作室理念等,浓厚的文化氛围,更加激发了团队成员的责任和担当。

一、打铁必须自身硬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法国作家亚历山大.仲马,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中国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著名诗人顾城等等都是自学成才,成就斐然的例子。王建光虽然和这些历史名人相比相去甚远,但在内蒙古一机集团来说,王建光是真正由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工人成长起来的动力能源系统智能化引领者的专业技术人才,记得他刚参加工作在车间从事电工作业,持之以恒地坚持到如今,他每年平均自掏腰包购买3000多元各种专业书籍和管理方面的书籍,孜孜不倦地查阅大量资料、反复琢磨、验证、记录,从书本中学习、上网学习,跟师傅学习请教,他用所学知识自制自动化试验台,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硬功夫,先后在原一机工学院《机电专业》、哈理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漫长的进修学习,通过大量的自学他取得了大学本科学历。逐步掌握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PLC编程等相关基础知识等,并编写10万字读书笔记。无论在哪里工作他总是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并能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正是由于他的自学超过常人,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充分释放,取得了些许成绩,2011年王建光被自治区总工会评选为学习型标兵,同时授予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于是他更加努力了。正是在这一年,一机集团提出了加快能源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发展目标,这给王建光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广阔舞台,他被调到技术室自动化组,带头开展一机集团能源信息化的技术改造开发工作。

他的技术双向发展,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齐头并进,一机集团拥有能源输送管网近100公里,各种能源支线用户1000多个,各种能源动力站房20多座,包括电力、压缩空气、氧气、天然气、蒸汽、热水采暖和水能源等。能源调度指挥中心的建成,使得动力站房实现了数字化管控,能源加工转换达到精细化管理,厂区内800余块手抄计量表从数据的录入、统计到消费结算全部实现了电算化,水的平衡度提高20%,需量电费同比下降1.8%,采暖供热总量同比减少4.4%,空气单耗下降7.3%,年节约人工成本及各项转换费用600多万元。彻底改变了传统50多年的落后模式,技术含量如此高的能源信息化建设项目,这就是由工人成长起来的动力自动化专家王建光亲自干出来的。2017年授予包头工匠,同年授予包头市“劳模(职工)创新工作”。2020年又授予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

二、带领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持续创新

王建光个人的成长和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新时代企业需要协作、协助和强有力的团队精神、工匠精神,王建光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多年来,一直立足企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发挥专业优势,以数字化能源建设为目标,加大工作室能源自动化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实现能源生产转、供、用三位一体的体系化、数字化管理。劳模创新工作室瞄准技术前沿阵地,紧抓能源数字化建设这一有利时机,开展各类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的能力建设,来适应动能公司能源数字化系统快速发展需求。

(一)完善基础工作

1、完善规章制度: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培训、技术交流、成果推广转化等活动。

2、推进技术攻关:围绕企业发展质量、安全运营管理、优质服务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技术攻关、管理创新、专利发明创造上报等,加快已申报专利的推广应用工作。把工作室打造成为能源自动化控制和数字化管理对标学习的包头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点。

(二)强化专业培训和技术创新工作

1、以电力自动化实训室、工业自动化实训室、软件开发室为主要阵地,在高压变电、继电保护、配电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继续开展各项课程的教学实验,完成变电所电气设计、变电所继电保护配置、一次设备安全运行、一次设备操作规范、电力自动化系统配置等实操课目。

2、在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PLC控制技术、传感器监测与装调技术、气动技术、伺服电机驱动技术、人机界面及组态技术、技能应用人员的实操和培训等方面开展实操课目。

3、软件开发室利用中心机房的数据资源和项目开发环境,完善虚拟机群(动能数据云),对能耗数据分析继续进行软件深度开发攻关,满足节能降耗、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需求。

4、进一步做好动力系统数字化、自主创新、标杆引领作用,升级完善供电系统、供气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七大系统的能源数据共享、精准运行新模式。进一步做好分子公司用能数字化应用的服务,把动力系统各种能源从购入、供应、输配、使用等所有信息的在线监控和数据分析一体化闭环式管控平台做细做实。

同时要稳步推进同生产管理(MIS)的数据共享,实现对生产过程能源耗量有效管控和用能指导,降低产品的综合能耗。从根本上增强能源系统对生产经营的支撑保障水平。

(三)劳模创新工作室人才队伍建设

1、发扬劳模传帮带作用,在变配电自动化、能源工艺自动化、大数据应用和开发及自动化维护方面制定每年一对一重点培养计划,并进行具体责任落实。

2、拓展机电技术智能控制高级应用和自制能源水循环模拟自动化控制高级应用两大实操演练平台的强大功能,通过编制程序仿真工艺过程,使更多员工技能得到有效提升。

紧跟公司自动化发展的步伐,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加大对综合自动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充分运用劳模工匠的“品牌效应”,立足实践,各尽所能,培养维修电工,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推优工作室成员参选“包头工匠”,为公司的经营发展再立新功。

(1)不断选派专业人员到国内外先进企业院校学习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满足集团公司自动化能源管理系统发展需求,

(2)通过电力、工业自动化实训室平台为公司培养电力及能源自动化系统高技能人才。每年定期组织开展高压电工和电力自动化实操演练培训、考试,形成标准化专业培训体系,满足现阶段自动化人才的急需。利用中心机房数据资源,加快能源数据分析进行软件开发攻关。在兵器行业内推广并形成数字化产品,打造一机集团能源数字化产品。

3、加强青工人才队伍培养,通过“名师带徒”、“结对子”的学习形式,立足岗位,学用结合,培养技术骨干,打造自动化人才后备力量。为能源系统培养更多集软件开发、工程设计、项目实施及维护的自动化专业技术梯队队伍,为一机集团今后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劳模创新工作室中、由他带头负责的《一机集团动力能源管理系统控制中心研究与应用》获包头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大型军工企业实施信息化管控》成果获国防科技工业管理创新一等奖,《通过能源信息化建设,提高能源精益管控水平》项目荣获全国精益项目二等奖,2020年“热锻能源管理系统”成果申报发明专利,专利号202010443943.7,“热锻行业能源管理系统”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2020SR1161362)。2021年“一种新型热网智能调控系统”成果申报发明专利,专利号202110855861.8,同时申报实用性专利,专利号202121743570.1。主创的“能耗管控平台的研究应用”获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优秀案例。

经过十多个春秋冬夏,在王建光及他所负责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动下,通过对整体动力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造,完成了一机集团能源系统“一个能源数字化指挥中心和七个自动化集控站”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了21座动力站房的无人值守,远程操控。彻底改变了30多年落后的大量人工管控运行模式。职工总数比二十年前减少了57.6%,运营效率大大提升。同时建立了一套集数据采集、系统通信和数据处理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全面监测、控制和管理动能设备和管网,为及时调整,合理供应水、电、气、热等能源创造了条件,并将能源运行指挥调度、能源生产监控、能源计量数据采集检测、能源消费结算、能源消费统计、能效水平统计监测、能源指标管理等系统集于一体,建立起能源系统信息化管控多用户网络平台,实现了能源输入、加工转换、输送分配、终端使用各个环节的数字化管理,并多次利用掌握的自动化技术对外承揽了近千万的自动化项目为公司创效。

立足当前,他信心满满,面对未来,他未雨绸缪,王建光带领劳模工作室团队通过技术攻关和创新将一机集团能源系统打造成全区企业数字能源的示范点。为早日实现内蒙古一机集团打造国际一流特种车辆研发制造集团的奋斗目标,努力建设亮丽内蒙古的新征程中再谱新辉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