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健全和落实各项制度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初见成效

广告位

内蒙古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始建于1997年,先后被自治区列为首批生态工业园示范点和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是自治区十强工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全区第一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内蒙古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始建于1997年,先后被自治区列为首批生态工业园示范点和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是自治区十强工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全区第一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2021年被商务部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同时被成功纳入国家高新区“以升促建”考察名单。目前,园区共入驻企业155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户,主要工业产品380余种,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现有产业工人25500余人。

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从解决产业工人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破除制度机制障碍,建立健全和落实各项制度,努力让产业工人有地位、有前途、有获得感,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初见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 把“党的领导”主线贯穿始终,系统展开产改整体布局。一是以上率下汇聚工作“一盘棋”。严格落实自治区、盟委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任务要求,及时将产改工作纳入党工委议事内容,同步调度、同步推进。第一时间成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暨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配齐配强成员单位,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纳入各单位年度考核内容,形成党工委统一领导、工会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二是因地制宜绘好改革“一张图”。科学制定高新区产改实施方案和试点工作方案,并明确强化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组织动员产业工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功立业、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技能素质、完善制度机制等“七大项22小项”具体措施和改革试点主要内容,精准指导各试点改革单位,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改革“四梁八柱”。三是延伸触角打通最后“一公里”。高新区在全园安排的基础上,重点试点共安排23家单位,其中全面试点单位2个,项目试点单位21个,在试点单位开通产改直通车,根据职责范围派出4个牵头单位、22个责任单位。同时,制定非公企业“六帮一体验”党建指导活动,深入开展产改工作,持续加强改革政策宣传,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产改的氛围日益浓厚。

二、把“服务大局”原则贯穿始终,唱响建功奋斗时代强音。一是主动融入园区重大战略实施。深入开展“干部基层办实事、部门包联惠民生、村企结对促振兴”活动,组织园区36家规模以上企业包联高新区、示范区及左旗、右旗36个嘎查村,助推全盟乡村振兴。调动园区企业和产业工人共向额济纳旗和高新区捐赠疫情防控资金440万元、物资158万元。选派108名机关事业单位党建指导员按照“六帮一体验”要求,深入102家企业开展党建带工建指导工作,帮助企业开展产改工作任务。以“百企评机关”活动为有效抓手,汇集民情民意,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共有277名产业工人参与网上不记名问卷调查。二是全力服务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建设。瞄准盐、煤、精细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上海交通大学、国家钢铁研究总院等科研机构专家及紧缺人才300余人,打造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培育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家,自治区众创空间3家,自治区企业研发中心8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拥有专利461项、消化吸收世界领先技术41项、自主创新技术53项。深化院地合作机制,与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及周边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对接,已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产学研基地,培育引进产业工人2514人。园区企业157名产业工人报名参加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班、144人参加机电班学历提升教育,在达康、灵圣等企业建立职工薪酬和职业技能等级、学历挂钩分配制度。三是持续掀起创新创造热潮。广泛组织各行各业技能人才开展职业技能比武、消防器材应急演练“安康杯”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年内参赛职工1000余人次。注重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2021年评选的5名全国全区全盟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产业工人占比达80%,以焦兴利、孙晟中为代表的一批“大国工匠”脱颖而出。选树表彰高新区级五一劳动奖章25人、五一劳动奖状21个、工人先锋号30个,优秀工会工作者20人,不断扩大示范引领效应。结合消夏广场文化活动,每周四定期组织产业工人举办红歌赛、健身操及红色电影放映等活动。四是不断优化“清”“亲”营商环境。将党群活动中心和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联合打造,不断优化园区营商环境。将11个部门43项行政许可事项划转至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真正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大力推行“蒙速办·一网办、掌上办、一次办、帮您办”,通过流程再造、要件精简、环节优化、时限压缩,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全面构建“1330”审批服务体系,实现1个工作日企业开办、3个工作日完成不动产登记、30个工作日取得项目施工许可证;积极推行“告知承诺”“容缺预审”“一张表单”,在全盟率先开展重点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倾力打造让各族群众办事省心、办事放心、办事舒心的营商环境。

三、把“工人至上”理念贯穿始终,助力产业工人赋能成长。一是加强政治引领提高职工认同感。提出了“党建为魂,聚力凝心”党建工作主线,探索推行“12345”非公党建工作机制,形成了“四色”党建、“导、管、控、流”工作机制等特色做法6个。将非公企业党委书记纳入高新区党工委中心组学习范围,并深入企业党组织巡听旁听中心组学习。持续开展送学入企活动,深入企业赠送党建、工会指导书籍2000余册,为各企业制作发放党建、工会记录簿,开设车间“岗前10分钟”、用好“微信实操课”,组织职工学党史,举办读书分享会、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示范培训班7场次。组织开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运动会及红歌大赛等一系列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推荐泰兴泰丰产业工人褚建华为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初步候选人。年内,为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放工作经费16.83万元,为担任党组织书记、党建指导员发放工作补贴25.6万元。二是畅通保障通道提高职工幸福感。严格落实农牧民工根治欠薪工作责任,对存在严重拖欠农牧民工工资违法行为的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及时纳入“红黑名单”。将企业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重大活动等事项做到厂务公开。年初向正常经营的企业发出要约,目前共指导企业签订集体合同40份,覆盖企业43家,覆盖职工6405人;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56份,覆盖企业60家,覆盖职工7659人;签订区域工资专项集体合同1份,覆盖企业8家,覆盖职工81人。组织医疗互助保障员深入建会企业开展政策宣讲32次,动员会员广泛参与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行动,目前共续互54家,参互人数2374人。先后帮助企业打造“职工之家”30余家,健全完善职代会、工会工作制度。三是注重关爱帮扶提高职工获得感。严格落实高新区出台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落实实施办法》《园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等惠民惠企政策,在人才公寓、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高层次人才同等待遇。总投资4亿余元的高新区乌斯太中学、第二幼儿园、档案图书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大数据中心等工程相继建成,年内投资2亿元新建小学和幼儿园工程正在有序推进,有效解决了园区产业工人就医、就学问题。四是凝聚园区力量提高职工归属感。10月中旬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高新区及时组织园区产业工人先后完成了4轮核酸检测演练。为确保园区各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生产正常运行,调动各企业500余名产业工人到核酸检测点、道路卡口志愿服务,其中60名产业工人紧急参加高新区应急民兵连,赴额济纳旗抗击疫情。今年以来,组织开展“稳岗留工”“致敬劳动 夏送清凉”“八大群体”慰问等活动,共走访慰问困难职工、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农牧民工等1.5万余人,发放慰问金42.7万元、慰问品93.5万元,让园区产业工人切实感受到了工会“娘家人”的温暖。

随着产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会专职工作人员少,在指导和推进产改工作中存在力量薄弱、能力不足的问题;二是一些企业对施工建设和生产运营关注度高,对产改任务乃至工会工作的关注度不够、热情不高,工作推进上还存在短板。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创新工作举措,全力抓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团结引领产业工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举措》,广泛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解决产业工人生活中的困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力、说服力、亲和力和感召力。

二是组织动员广大产业工人建功立业新时代。组织开展企业文化宣贯活动,开展“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劳动技能竞赛,强化产业工人创新能力;持续打造劳模创新工作室和职工之家,组织开展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评选交流活动。持续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加强职业技能、安全生产及企业文化的宣传力度,在企业中开展安全生产主题教育活动,确保企业安全平稳正常运行。

三是切实做好产业工人队伍的维权服务。加大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力度,切实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突出做好“稳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产业工人维权服务体系,推动解决拖欠农牧民工劳动报酬、延长工作时间等问题,促进农牧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维护好广大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精神文化需求和社会权利,深入开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氛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