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53度,有一个地方叫奇乾

广告位

北纬53度,有一个地方叫奇乾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玉波 通讯员 温柏志 “嘟、嘟、嘟!”紧急集合的哨音,在苍茫的内蒙古大兴安岭响起。 春节第一天,万家团圆之际,在祖国北疆原始林…

北纬53度,有一个地方叫奇乾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玉波 通讯员 温柏志

“嘟、嘟、嘟!”紧急集合的哨音,在苍茫的内蒙古大兴安岭响起。

春节第一天,万家团圆之际,在祖国北疆原始林区的腹地,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消防支队奇乾中队的消防员正在破除覆盖路面的冰包。

北纬53度,有一个地方叫奇乾。奇乾乡坐落于中俄边境线额尔古纳河旁,位置偏远。乡里人的补给物资需要从150公里之外的地方运送过来。冰包却阻挡了给养的必经之路。

山林间道路积雪结冰,机械设备难上山,大部分冰包只能依靠森林消防员人工破除。气温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白霜覆上了消防员的护目镜和面罩,被汗水湿透的衣衫迅速变得冷硬。两个小时以后,道路被抢修通了。

奇乾中队,是内蒙古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莫尔道嘎大队七中队,因驻扎在额尔古纳市奇乾乡而得名。这是一支驻守在原始林区腹地的队伍,负责守护95万公顷未开发的原始森林和200余公里中俄边境线防火灭火任务,是森林消防队伍中防区最大、任务最重、年平均参加扑火次数最多的单位之一。1963年建队以来,他们坚持驻深山、站前沿、护生态、当标杆,成功扑救森林火灾380余起,在万里绿色长城上筑起了坚强的消防安全堡垒。

1987年“5·6”特大森林火灾,该中队参加了7个火场的扑火战斗,扑灭火线长度达400余公里,连续作战长达77天;2002年“7·28”特大森林火灾,队员们用肩扛、手推、脚蹬的方式挖出一条宽0.8米、长70公里的防火隔离带,阻挡了大火的蔓延……在一次次危急关头,队员们迎火而上。

一年有6个多月大雪封山,年均气温零下3摄氏度,冬天时甚至会降到零下50摄氏度;离中俄边境只有2.5公里,距最近的镇却有150多公里,举目所见皆为茫茫森林……奇乾中队就驻扎在这样的林海之中。这座几乎与世隔绝的“驿站”,见证着一代代队员在冰雪中勇往直前、在烈火中冲锋陷阵。

奇乾中队中队长王德朋说,“来奇乾工作,首先要学会忍受寂寞。”对消防队员来说,“两年不下山是常事,5年没回过家也不稀奇。”最早的时候,由于驻地不通邮、供电有限、手机信号不稳定,中队长期与外界隔绝。在与林海朝夕相伴的日子里,队员们没有蹉跎岁月,而是抓紧一切时间提升自我,冬天在冰天雪地进行耐寒训练,夏天在野外练体能、练生存;不用训练的日子里,队员们就一起读书,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光喊不动、实在无用。自己动手、隐患难藏”“树立正确人生观,走好人生每一步”……这些来自队员们的读书心得,鼓舞着新来的队员坚定自己的选择,也映照着这支队伍不畏寒暑、不惧寂寞的坚守和担当。

为您推荐